<span id="blogname"></span>


All that's beautiful drifts away like the waters ——W. B. Yeats
Modisied by Leslie-Cheung.com
 
2017/8/4 20:44:00
清末民初的世界史演义初探
 
    《史学史研究》 李赟
    通俗史学作为史学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可谓源远流长,相对于史家笔下的正规化历史 著作,通俗史学更注重作品的通俗性。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俗讲、变文、词文、 拟话本、弹词等等,其中,滥觞于宋元民间讲史的历史演义,则是通俗史学的一种典型 且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多采用章回体的手法,以历史事实为根据,而以文学形式加以表 达,其对象多为普通民众。步入近代,遭受欧风美雨侵袭的中国社会,日益处于激荡不 定、岌岌可危的境地,在“爱国救亡”主旨的感召下,如何将“高文典册”的历史知识 普及到一般民众之中,以此开启民智,已成为势之所趋。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清末民 初出现了一大批演义体的通俗史学作品,可谓极一时之盛。这些作品多取材于正规历史 ,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其文笔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其主旨则在于普及历史知识、 激发民众的爱国热忱。在众多近代历史演义作品中,以世界历史为主要内容的世界史演 义无疑又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清末民初的世界史演义作品,按照其反映的内容,大致可划分为两类:其一,以整个 世界历史为对象,按照时间的顺序,演述各国历史的发展及变迁,如《万国演义》(注 :此书于1916年再版,改名《万国革命战史演义》,由吴县集古斋发行。)、《万国通 俗史》、《泰西历史演义》、《十九世纪演义》(注:此书只有广告,见《新民丛报》 二十五号(1903年2月11日)刊载的广告《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没有成书,但 从书名及广告中可见这是一部通俗世界近代史作品。)、《世界历史演义》(注:《世界 历史演义》,作者李玄伯,1917年至1918年刊行于《华工杂志》上,笔者只见到其中的 一部分,就书名及所见内容而言,此书当是演义世界史的作品。);其二,选取某一主 题,围绕这个主题,对一国历史加以通俗化的表述,如《罗马史演义》(注:此书只有 广告,见《新民丛报》二十五号(1903年2月11日)刊载的广告《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 说)》,没有成书。)、《美国独立记演义》、《美利坚独立记》、《朝鲜亡国演义》、 《三韩亡国史演义》、《俄国立宪史演义》。
    《万国演义》,60卷,高尚缙、沈惟贤合著,上海作新社1903年出版。全书“溯自地 质物迹之始,至于五洲剖别,泰东西诸国以次递兴;下迄十九世纪,先后五千年种族之 盛衰,政体之同异,宗教之迭嬗,艺学之改良,崖略粗具”(注:沈惟贤:《万国演义 序》。)。卷一、卷二主要演述了地圆说、地质分层、五洲划分、五色人种以及亚当创 世;从卷三到卷三十八主要介绍埃及、希腊、印度、罗马等古代文明国家的发展情况, 着重于“宗教”、“艺学”方面,如对婆罗门教、犹太教、佛教以及印度哲学、古埃及 天文学的介绍;卷三十四到卷六十所涉及的内容为世界近代史部分,详细演述了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三次瓜分波兰、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对外战争、日 本明治维新、意大利独立等历史事实,止于普法战争结束后德国的统一,重点对近代西 方的“政体”作了详细的考察。比较于《万国演义》,《万国通俗史》在体裁上略显不 同,它不是章回体的作品,不过作者的目的就是“拿通行的话演成书,又浅又显又简捷 ,就是妇女们小孩们,一看也明白,不识字的一听也知道”(注:瘉野室主人:《 万国通俗史序》。),因而从通俗的角度看,它仍然属于通俗史学的范畴。此书于1904 年刊行在《中国白话报》的第2、4期上,以后未再刊行,根据第4期作品结尾“此稿未 完,下期续印”,可以想见,这是一部没有写完的作品。分为两章:第一章人类,简述 了地圆说、五州划分、三色人种、世界人类同源说;第二章人事,主要讲述用地下考古 实物印证人类历史,将远古分为古石时代、新石时代、黄铜时代与铁时代。
    《泰西历史演义》,36回,洗红厂主著。此书最早于1903年至1904年的《绣像小说》 第1至13、第15至21、第23至25、第29至38期分期刊载,1906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首版 排印问世,封面题“新小说泰西历史演义”。此书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通俗的世界近代史 著作,作品第一至第六回,从拿破仑出生科西嘉开始,演述了拿破仑侵略奥地利以及与 英国为首的盟国之间的战争,最后兵败滑铁卢,客死孤岛的历史,中间也提到了拿破仑 的国内改革;第七至第九回,介绍了英国殖民统治印度的历史;第十至十六回,讲述了 拿破仑之后法国政府动荡的状况;第十七至二十六回,演义了一部美国独立史;第二十 七至三十六回则叙述了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情况。
    《美国独立记演义》与《美利坚独立记》是两部描写美国独立战争史的通俗史学作品 。前者未属作者名,最早发表于《大陆报》第3(1903年2月17日)、5期(1903年4月7日) ,作者计划“书中单表英美的事情,于他国一概抹煞”(注:《美国独立记演义》第二 回。),仅刊载两回,当为没有写完的作品,仅有的两回主要叙述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英国开始殖民美洲大陆的历史;《美利坚独立记》,宣樊子(林獬)演述,1901年刊行 于《杭州白话报》第4至10期。此书也非章回体,但却是通俗历史作品,比较没有写完 的《美国独立记演义》,此书较详细的演述了华盛顿领导下的美国独立革命战争,重点 描写了英美之间的几次战争,如亚培战役等。
    《朝鲜亡国演义》与《三韩亡国史演义》是两部亡国题材的世界史演义作品,前书作 者未署名,上海世界书局1915年出版发行,又题名“李完用卖国秘史”;后书作者闲闲 君(卢天牧),此书原于1915年刊登在《新闻报》的副刊《快活林》上,经严独鹤、陈天 随润色,由钱曾鑅出资,上海杞忧社于1919年出版印赠本。两书除回目不同以外(前者 12回,后者16回),内容基本一致,从朝鲜大院君与闵妃之争开始,演述了日本入侵朝 鲜、签定《江华岛条约》、东学党起义、日本干涉朝鲜内政、宫廷政变闵妃被杀,最后 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朝鲜完全沦为日本的属国。《俄国立宪史演义》,16回,作者 不才,中国图书和记于1916年出版。全书主要演述了日俄战争后俄国立宪的历史,详细 演述了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位时国内保皇与立宪之争,最终立宪并没有成功。
    二
    清末民初的世界史演义在演述世界历史的同时,有意无意间都受到西方进化史观的影 响,这在作品中时有表现,而这也是区别于传统演义体史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1895 年,严复译成《天演论》,书中表达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严氏希 望以此唤起国人救亡图存,这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极大,而这种影响也表现在世界史的 通俗作品中。“那世界上生物,都由着天道的变化,逐渐推衍出来,经了千变万化,才 到得今日这样世界,这个道理,叫做天演。这天演里头,还有两层道理,一层是在物的 ,一层是在天的,物在世界上,与他种生物相遇,弱的遇着强的,弱的就败了,强的再 遇着强的,也就败了,中国古语说的,‘弱之肉强之食’,这个便是物竞。那各种生物 ,既各怀争竞的性质,为什么有强弱胜败呢?必是强的一种,他那遭值的时会,根据的 地方最为相宜,因此就在世界上占了胜势,好像天独独爱他,是从那里拣选出来,这个 谓之天择。”(注:《万国演义》卷1。)此段关于“天演”的道理,较之于严复的《天 演论》,不可不谓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这种通俗化的表述对于进化史观在下层民众中 的传播无疑起到了《天演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如对罗马历史的划分,便贯穿了这一 思想,“罗马为古代世界文明之中心点,有王政时代,有贵族政时代,有共和政时代, 有帝政时代。”(注:见《新民丛报》二十五号(1903年2月11日)刊载的广告《中国唯一 之文学报(新小说)》。)四个阶段的划分显示了社会发展由低往高的特性,这在当时是 非常先进的思想,而这显然是受了西方进化史观的影响。具体而言,进化史观对世界史 演义的影响还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第一,对人种起源及史前时代的看法。指斥了各种 传说的不可信,采用西方新学说重新解释人类的起源,如对同种生物为何五洲分布不同 问题的回答,“都为着那五洲的天气地势,风雨寒暑潮流土质种种不同,所以不拘是植 物动物,灵的蠢的,各因其地之所宜,性之所近,推演变化,蕃殖滋蓄,或此盛彼衰, 或此有彼无,这个原故,一半是天择,一半是物竞。”(注:《万国演义》卷2。)对于 史前时代的划分则运用当时新兴的考古学知识,将其划分为古石时代、新石时代、黄铜 时代、铁时代(注:《万国通俗史》第二章,《人事》。);第二,对宗教的看法。一方 面认为“宗教一事是人类初进化时必经的阶段”(注:《万国演义》卷5。),同时又指 出:“后来的人,又进了化,思想又比以前的人高了,以为这一个神全是个无用的东西 ,不如把他也请开,于是世上就无神,也就无所谓宗教了,这也是人类最进化的程度。 ”(注:《世界历史演义》第一回。)此处,作者运用历史的眼光考察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既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指出,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宗教必将走向消 亡。进化史观指导下的这一对宗教的认识,比较于那种视宗教为迷信的简单看法,无疑 更为深刻。
    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作者认为:“那五千年世界上的人类这一种 与那种相争,这一国与那国相战,那些强弱胜败的事势,都跳不出这个圈儿呢!”(注: 《万国演义》卷1。)在当时人看来,生物界的弱肉强食的理论,同样适宜用来解释社会 ,典型地如对强国打败弱国,甚而使许多弱小国家沦到亡国灭种境地的解释,以此为契 机,引发了人们对世界亡国历史的撰述,尤其是对亡国原因的探讨。如在演述西罗马历
    史时,作者对古代西罗马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罗马人禀性贪残,风俗恶陋, 以及国都宽大,人民种族不一,畛域既分,就没有众志成城之势,所以致有此祸”(注 :《万国演义》卷27。)。这种将罗马灭亡的原因归结为民众不团结的认识其实有所指 的,因为演义作品的对象往往为一般的民众,作者希望借此激发下层民众团结之心、爱 国热诚,惟其如此才可以免于亡国之劫;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到,这种把罗马灭亡的原因 简单地归结为罗马人的性格及罗马的地理因素,未免失于问题的表面化,相较而言,对 波兰亡国原因的看法则显得较为深刻:“只为后来内政腐败,外国干涉,祸机渐迫,便 召了这个瓜分的大患。”(注:《万国演义》卷42。)波兰的灭亡是内外因交错的结果, 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的政治腐败,这种认识较之前一种解释无疑进了一步。相对于这种零 星的介绍,《朝鲜亡国演义》与《三韩亡国史演义》则集中演述了朝鲜一国如何灭亡的 历史,一方面,作者认为朝鲜亡国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政府的腐败,并总结“朝鲜亡国 的缘故,有八个大字,叫做励精图乱,发愤自戕”(注:《三韩亡国史演义》第一回。) ,同时这种腐败也是长期形成的,“朝鲜亡国的祸根是好几百年的栽培,并不是一旦猝 然发生”(注:《三韩亡国史演义》第二回。);另一方面,也控诉了日本野蛮的侵略行 径,对日本步步进逼,迫使朝鲜先后签定《江华岛条约》、《济物浦条约》、《日韩合 并条约》表示愤懑。
    如何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世界史演义的作者普遍认为只有取消封建专制,才能摆脱 亡国灭种的境地。而同样主张废除封建专制,又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主张君主立 宪制,他们认为,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也是时势造成的, 如今的时势已合古代大不相同,世界各国没一国不改了政体,国民都有国家思想,除了 非洲野蛮、美洲土人以外,还有君主专制的国度么?”(注:《俄国立宪史演义》第十四 回。)同时,又对民主共和表示不满,因为在这些人看来:“民权的发达,全视民智的 开通,若民智未开,就要主张民权,这样做去,聚了那一班无学无识的愚民,日日言革 命,日日言流血,徒然搅乱世界,闹成了一个无政府的举动,到底成得什么事来。就使 真个争得民权来了,全国政权都在掌握,那些自命国民的终究还是无学无识,那里懂得 什么政学,恐怕全国之中,棼如乱丝,却比那一王专政时代,还要乱些呢。”(注:《 万国演义》卷40。)作者认为,民智不发达则不能言民主共和,否则会酿成大乱,这样 反而使社会倒退到专政时代,鉴于这种认识,作者提倡“近世史中,各国的政体,以立 宪为最善”(注:《万国演义》卷40。)。这种支持君主立宪、反对民主共和的倾向,在 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比较中得到进一步彰显,对于英国革命后建立的君主 立宪制,作者极力赞赏它“不但有益平民,实是保国祚,保君统的善法”(注:《万国 演义》卷41。),而认为法国大革命则是“革命流血,余祸不小”(注:《万国演义》卷 45。)。与此相反,一些人则表达了对民主共和的倾羡,“这民主国并无皇上,国君由 百姓公举,名叫总统,也称伯理尔天德,这总统限做六年满任,任满就要告退,再由百 姓公举别人,若是该总统办事妥当,大家舍不得他,再留一任,也可以的,总归一句话 ,这民主两字是百姓做主的意思,所以做百姓的,个个都可以伸出爱国的权力,大家自 由自在,快活一生。”(注:《美利坚独立记》。)作者对民主共和的这种理解未免有些 肤浅,但考虑到时代背景,能在清末提出这种观点显然较之君主立宪的主张更为进步。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对立主张,并不影响两者反对君主专制的一致性,而这一点主要 凸显在他们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事件及历史人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的讴歌,如对 华盛顿领导的美国独立战争的评价:“美利坚合众国以十三州同盟,离英独立,为古今 绝大事业。”(注:《万国演义》卷44。)指出这是“世界第一的大精神”(注:《美国 独立记演义》第二回。),对于国人在华盛顿死后的感伤之情,更有细致的刻画,“百 姓们得了这个消息,莫不痛哭失声,官府废事,商贾旷职,工人辍业,农夫亡耕,美国 的人一旦失了个建国之宜,自然抑肺摧肝,各国君主民主闻之,亦不觉怆然动容,凄然 变色,百姓们追念他的功德,替他戴孝,家家户户,竟是不约而同。”(注:《泰西历 史演义》第二十六回。)再如对拿破仑的评价,“论这拿破仑聪明英敏,长于治国,自 处极淡泊,待人极公平,军麾所指,各国畏服,真是盖世英雄。”(注:《万国演义》 卷49。)虽然他一生穷兵黩武,发动了许多对外战争,在作者看来,就扫荡封建专制而 言,并不影响他成为“赫赫义师,堂堂明主”(注:《泰西历史演义》第六回。)。
    清末民初的世界史演义不仅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本身的发展,同时更注意到国与国之 间的交往。作者往往从经济与文化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国间的往来,如对十字军东征这一 历史事件的评价,作者在指斥其具有战争破坏性的同时,更加肯定了它对促进世界经济 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自十字军东征后,东西交通,智识分换却于欧罗巴人有许多的 益处,”一为推广物产,二为濡染文明,三为通达商务,四为改革封建(注:《万国演 义》卷33。)。并且认为除了这种表面的益处外,“至于人心之中,更有一种发扬的志 气,一切学问艺术政治,都有进境,早立下个欧洲近世文明的基础,所以十字军之兴, 实于欧西文明,大有关系。”(注:《万国演义》卷33。)再如对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 看法,“论这哥伦波,为人以一生精力为世人发明航路,开拓商业,又能垦辟新洲,为 近世创了一个殖民政策,这样功劳,正该馨香百世。”(注:《万国演义》卷35。)对他 的航海壮举给予了高度评价:“百折不回觅地志,此生克建盖天功。”(注:《美国独 立记演义》第一回。)作者之所以如此重视各国之间的交往,是因为他看到“由塞而通 ”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在,尤其在新航路开通之后,各国间的商业贸易往来愈益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闭关锁国的政策已然不符合时势的发展,作者尤其希望中国积极地加入 世界交往过程中去,认为中国“只有开通民智,奖励商业,使各国屈服于我,再没有独 立至东可以谢绝各国,闭关自守的了。”(注:《万国演义》卷38。)在主张各国间有必 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作者也控诉了世界交往中的殖民掠夺、贩奴及走私鸦片等 非正常现象,关于英国殖民印度,作者认为:“在欧人平日极讲自由,极讲平等,及到 拓地东方,他的蔑视亚人,竟以奴隶相待,岂能算是世界上的公理么?”(注:《万国演 义》卷55。)有力指斥了新兴资产阶级国家自由、平等的虚伪性,再如对于非洲贩奴运 动,作者指出:“这些黑人自非洲出口既遭西、葡两国舟中拘系之苦,及贩至美洲,又 为奴为婢,受尽了终身的凌虐,真是有死之日,无生之年,论起这一种人,肤色虽黑, 也是地球上一个人种,只因智识未开,不能自振,便为美洲白人所虐使,岂不可怜?” (注:《万国演义》卷52。)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奴隶贩的痛诉及对非洲黑人的同情。
    三
    通俗史学源远流长,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演义也是如此。不过,自宋、元以 来的历史演义作品,其内容大多偏重于中国史,绝少有涉及世界历史的演义作品,即便 有这方面的作品,它所演述的世界历史常识也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由于中外交通不 畅等诸多因素,客观上限制了国人对域外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国人长期以来的“天朝上 国”的心理作祟,对世界历史的探讨只是为了更好的宣扬国威,而并非真正探寻域外新 知以为我所用,这在明人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表现得很明显,“恭 惟我皇明,重新宇宙,海外诸番,获睹天日,莫不梯山航海而重译来朝。文皇帝嘉其忠 诚,赦命太监郑公和、大司马王公景弘泛灵槎,奉使南印度锡兰山国,溯流穷远源,直 抵西印度忽鲁谟斯及阿丹、天方诸国,极天之西,穷海之湄,此外则非人世矣。”(注 :(明)罗懋登:《叙西洋记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这种以中国为 中心的大国心理势必限制国人的眼界,使国人对世界历史的了解陷入窄而浅的境地,直 接导致演义创作无正史依演,这无疑断绝了世界史演义创作的“源头活水”,从而造成 宋、元、明之季世界史演义作品的缺乏。
    时至近代,反映世界历史的演义作品,无论在作品数量、内容涵盖面及思想倾向等诸 多方面,都有着不同于以往之处。世界史演义的出现不仅成为这一时期历史演义创作中 的重要现象,同时也构成此一时期的演义体史学一个重要特点,之所以如此,则是由多 方面的原因综合交错而成的,进一步探讨这些造因,将有助于加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
    自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之后,国人对世界历史探寻的步伐愈益加快,清末民初动荡 的社会形势,迫使人们不得不对世界历史进行更为广泛的了解及更为深入的认识,因为 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好地在世界历史中对中国进行定位,同时更为重要地则是从世界史中 抉发出可供中国利用的资源。历史演义的作者们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不约而同地大声疾 呼:“今学者当务之急,曰中国古近史,曰泰西古近史。”(注:沈惟贤:《万国演义 序》。)关于中国的历史载记已经很多,相对而言,世界历史著述则少之又少,即便清 末民初已经有了一些反映世界史的作品,在演义作者们看来,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这 种不足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内容上,一方面肯定自魏源以来诸如《海国图志 》的译述成果,认为这是“大辂椎轮之功,不可泯也”(注:沈惟贤:《万国演义序》 。),同时又指出这些西史著述“译述未宏,或粗举大略,或域于专门”(注:高尚缙: 《万国演义序》。),或者泛泛介绍世界历史,或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所谓“或详于 地志而短于事实,或备于工艺而略于政宪”(注:沈惟贤:《万国演义序》。),对于“ 事实”、“政宪”这些世界史尤其是近世史中的重点问题,则很少谈及,作者的理想中 西史著述应该“网罗散失,以为‘泰东西通鉴’”(注:沈惟贤:《万国演义序》。), 是一部以世界历史为内容的“资治通鉴”。其次,形式上,演义作者纷纷主张,为了使 广大下层民众了解世界历史知识,仅仅依靠正史著述显然是不够的,也是不易做到的, 主要是语言文字上不能做到通俗易懂,致使下层民众难于接受,而这种缺陷只有演义体 的史学作品才能弥补。一方面,历史演义的作者们强调演义作品于史有征,其资料来源 往往出自正史著述,如《罗马史演义》“乃采集当代大史家之著述数十种熔铸而成”( 注:见《新民丛报》二十五号(1903年2月11日)刊载的广告《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 )》。),《万国演义》甚至在每卷之后都列出所引的西史著述,因为在作者看来,惟其 如此才能保证作品的真实性,而“文贵征实,不蕲于振奇,所以愧文士子虚乌有之习” (注:沈惟贤:《万国演义序》。),也正是作者的初衷;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作品的通 俗性,如《万国演义》的作者开宗明义指出:“是编专述泰东西古近事,实以供教科书 之用,特为浅显之文,使人易晓,故命曰《万国演义》。”(注:《万国演义·凡例》 。)在这里,历史演义作品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普通民众,作者甚而想以此书充当教科书 ,使世界历史知识普及于学校教育之中,而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童稚可通”、“乡曲能 记”(注:高尚缙:《万国演义序》。)。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作品中也时时提到,“若 是作书只按着程度略高的讲,程度底的,必然有不明白的地方,所以这每处讲解是必须 的,不是作书的多说话。”(注:《世界历史演义》第一回。)只有使作品“又浅又显又 简捷,就是妇女们小孩们,一看也明白,不识字的一听也知道”(注:瘉野室主人 :《万国通俗史序》。)。
    此时期的世界史演义作品尤其关注世界近代史的内容,这又与中国当时的社会形势有 着密切的关系,作品的“借鉴”功能非常明显,最突出的莫过于亡国史的演述。如对朝 鲜亡国历史的介绍,作者提到:“朝鲜的灭亡,本是已过的事,没有甚么说头,在下何 必定要那(拿)他伤心痛事,编做演义呢!不是别的,只为现在有许多人,羡慕朝鲜,极 意要想跟着朝鲜去步后尘,所以不能不爽爽快快,给他说个榜样罢了。”(注:《朝鲜 亡国演义》第四回。)作者所指的是1915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所签定的《二十一条》, 条约的签定激起全国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而《三韩亡国史演义》也是在此背景下创 作的,为了根治国人“五分钟热度”的毛病,作品在五四运动后不久再次出版,因为这 时的中国社会在作者看来与亡韩前极其相似,“那朝鲜亡国时的情形,如官僚的颟顸, 政治的腐败,党争的剧烈,以及卖国奴的许多罪恶,那一件不如今日中国的现象一般无 二。”(注:严独鹤:《三韩亡国史演义·序一》。)此时,人们心里隐约地感觉到“亡 韩覆辙殆已愈迫愈近矣”(注:钱曾鑅:《三韩亡国史演义·序三》。)。而与朝鲜相 比,中国当时拥有三千万万方里的土地,四百兆众的人民,俨然是一个大国,凭此实力 却要向蕞尔岛国日本纳降称臣,作者以为“实在要被天下后世人笑死”(注:严独鹤: 《三韩亡国史演义·序一》。)。这里,作者深情地寄希望于广大民众,指出:“国民 漠视国事,国民不留心‘亡国’的两个字,这才真正是亡国的原因呢!”(注:公展:《 三韩亡国史演义·序二》。)因此作者要求读者应将此书做“中国未来的亡国史读”(注 :公展:《三韩亡国史演义·序二》。)。反面汲取教训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正面获 得经验,“只要励精图治,发奋自强,学那华盛顿、大彼得,谁能来毁你、伐你。”( 注:《朝鲜亡国演义》第一回。)关于此点,演义作品的作者特别强调,“列位,你不 要把这部书当做《三国演义》、《封神榜》看,我们演书的意思,是要望你大家一心一 意学这美国人,后来好替我们中国争口气呢!”(注:《美利坚独立记》。)
    就当时中国形势言,有必要创作通俗的世界历史作品,对此,《万国通俗史》的作者 在作品序言中做了一番总结。他认为用白话编写世界历史有三个益处,首先是去了中国 人的自大心,因为中国人向来以“天朝大国”自居,视外邦为“番邦小丑”,而现实却 是中国被列强瓜分,致有亡国灭种之危,因此,“若是看了外国的史书,知道比我们强 的国度甚多,那种自大的心,只怕溜到爪洼国里去呢!”其次,阅读世界历史,“便知 道甚么该撒、拿破仑、惠灵吞、加里波的,那些轰轰烈烈的事情,”这样无疑会壮大国 民的自强心;最后,阅读外史可增强国人的自立心,“若是看了外国的史书,那些意大 利统一、爱尔兰自治、法兰西处分路易十六的事由都知道了,那种自立的心,只怕要比 马志尼、华盛顿还要强得多呢!”总之,对世界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借鉴,是此时期 世界史演义作品主旨所在,而将这种外来“资源”普及到下层民众之中,以此激发民众 的爱国热忱,则又是世界史演义作者共同的创作意图。
    要想使广大民众接受世界历史知识,艺术形式上不得不有所创获,而这主要表现在演 义作品对人物的刻画上,如《美国独立记演义》中对哥伦布的描写就较为成功,“哥伦 布道:‘大丈夫行事,非冒险不得成功,你们只知个人的性命,当思性命以外,还有比 性命更大的事,我们纵然死了,不过百余人的性命,万一不死,寻出海路,把我国的商 务兴起来,那时可以救无数的性命呢!死有什么好怕哩!’”通过这一段言语的刻画,一 个新兴资产阶级冒险家的形象便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不过诸如此类的描写并不多 见,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世界史演义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平并不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 因:第一,要想创作出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演义作品,在内容上势必有所虚构,此时期的 历史演义作者往往禀承传统的“羽翼信史”的做法,强调于史有征,从而影响了必要的 艺术加工;第二,历史演义往往依正史而演,而如何创作世界史演义并无多少先例可言 ,所谓“译本丛杂,抉择綦难”(注:沈惟贤:《万国演义序》。),绝非虚言,正因为 如此,多数世界史演义作品往往翻译的痕迹很重,而这无疑会削弱作品的艺术表达;第三,演义作者主观倾向上,“欲为学科达目的,非欲于小说界争上乘也。”(注:高尚 缙:《万国演义序》。)明确表达世界史演义作品主要是为了普及世界历史知识,非为 追求艺术水平的提高而创作。这些情况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世界史演义作品的艺术成就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虽其上者,亦复拘牵史实,袭用陈言,故既拙于措辞,又颇惮 于叙事。”(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02 页。)拿这段对晚清以降中国史演义的评价来衡量世界史演义亦不无道理。
    即便如此,清末民初的世界史演义在向下层传播世界历史知识,唤起民众爱国热忱上 仍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产生了影响。这些作品往往刊登在报刊杂志上,如《泰西历史演 义》刊载于《绣像小说》、《美国独立记演义》刊载于《大陆报》、《世界历史演义》 刊载于《华工杂志》上,历史演义作品见诸于报端,挟报刊杂志之势,无疑使其影响力 愈益广泛。同时,某些作品一版再版,如《朝鲜亡国演义》出到第五版,《三韩亡国史 演义》先载于报纸,后又出印赠本,《泰西历史演义》于《绣像小说》连载后,又首版 排印问世,这些都说明了演义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一点从当时读者的反馈中更能体 现出来,1903年9月《江苏》第6期刊登了金一(金天翮)的七言长诗《题(万国演义)后》 ,诗中表达了作者“汗青点点玄黄血,万古兴亡一刹那”的感慨,以及对世界历史中的 许多伟人的崇慕之情,而此书的影响亦再如1903年4月《大陆报》第5期《万国演义》广 告所言:“其事理宏达,宗旨纯正,洵学界玮丽之钜观,教科切用之佳本。”
    演义体的通俗史学作为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所应具有的地位与学界的重 视程度,二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一方面,历史演义在传播历史知识,使历史走向民 众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学界往往只重视高文典册的正规历史,而忽 视(甚至鄙视)演义体的通俗史学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近代历史演义,尤其是世界史演 义不为人们所重视。其实,文征于西史,语惟以通俗,晚清以降殆至民初的世界史演义 作品,在传播世界历史知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同时期的正规西史著作,无论 是从创作理论,还是从创作实践上说,清末民初的世界史演义作品在近代历史演义创作 中,乃至近代史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By 小鱼儿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Calendar

<<  < 2017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Login


Bulletin
Recent Entries
Comments
Messages
Information
Links


Designed by Subdreamer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