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记 忆
<<  < 2009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活着,还要快乐
[ 2006/9/13 11:10:00 | By: lincj003 ]
 


快乐成了稀缺的资源

现在,人们似乎更有条件和理由成为快乐的人。

听邻居一位老翁说,他们过去的休闲娱乐没有现在丰富多彩,除了看地方戏、老电影,就是扭秧歌,不过那时也真快乐,几个年轻人聚集一起便可狂欢到天亮。

老翁情不自禁的快乐神色让我有些黯然,我想到了自己和周围人的一些不快乐。

我们已经不把人民币放在腰包里了,装不下,也不安全,银行成了我们天天光顾的地方;我们居住的所在,其高度和奢华的程度让老一辈人感到眩晕;我们吃的早已“中西合璧”,挑剔的民间美食家也日益增多;我们的休闲生活简直是万花筒:健身、旅游、运动、探险、收藏、泡吧等,仅仅在“吧文化”上,也足够人们眼花缭乱了:酒吧、茶吧、水吧、书吧、氧吧、陶吧、迪吧和网吧等,谁没有到里面寻找过快乐呢?……

但是快乐却像多数趋于枯竭的自然资源一样,并没有随着我们生活环境的日新月异和物质财富的日积月累而水涨船高;更令人费解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愈富有就愈空虚,愈打拼就愈缺少快乐,城市愈发达就愈让人紧张和疲惫,强大的精神压力正在无情地耗蚀着人们有限的快乐资源。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不快乐已经成为你我的心病,甚至对生命产生一定的威胁。

“中国人力资源网”曾经做过一次调查,显示当今只有31.6%的人认为自己能够有效胜任工作,并拥有较高的成就感和“快乐指数”。另一项社会调查也显示,国内职场就业者2004年的总体压力比2003年上升21.5%,2005年更比上年提高了52.3%。这些调查透露出来的信息真的让人很伤感:原来,有这么多人“工作着但不快乐”,“活着而不幸福”。

《南方周末》最近也做了一份调查,结论是中国的富人“有心理阴影,多数认为金钱带来不安”。看来,快乐已经成为富人、穷人们在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而快乐资源的稀缺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更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重新做一番审视和反思。

快乐需要学习

有人说孩子们有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他们天生快乐。

可是现在也不能这么说了,今天的孩子们压力也不小,“不快乐”的社会病正朝着低龄化发展。有一篇新闻报道,我一想起来,心里就隐隐作痛。那个沉陷在网络游戏中的少年,拖着沉重的步子,一层层攀上高楼大厦,然后张开双臂,渴望像鸟儿一样,或者像他梦想中的英雄一样,展开翅膀去快乐地飞翔……连外国人也认为,中国孩子之间的竞争是“要命的竞争”,他们还有什么俯拾皆是的快乐呢?

所以,即使一个孩子也要学着做一个快乐的人;成年人更应该这样,因为我们距离快乐的童心更加遥远,我们早已经习惯于忙着读书、忙着考试、忙着工作、忙着炒股、忙着买房、忙着攀比、忙着“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这哪里是一个快乐的人所应该做的事情?快乐的“金钥匙”已经被我们丢到狂奔的列车外边,我们的心灵也被磨出了厚茧,即使快乐怜悯地拍拍我们的肩膀,我们也照样一路狂奔,无动于衷。

我们的不安和不快乐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但这并不表明我们比古人落后和悲哀,恰恰意味着我们在精神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在享受快乐方面应该比古人有更多渠道和智慧。让我们去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牧人驱犊返,嬉马带禽归”、“独生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古典快乐生活,等于让历史的长河倒流,我们只能在当下去潜心学习快乐这门功课,掌握快乐的知识、技巧和艺术。

值得我们快乐和自信的是,没有谁天生是会快乐的,没有谁具有唤醒快乐的超人魔力,没有谁会赢得快乐的特权,一个最快乐的人也不可能将秘密遗传给他的孩子。按照德国哲学家奥伊肯的说法,正因为人的精神生活这样极其内在和深刻,我们就必须去唤醒它,去赢得它。

我们的心思变得那么精细脆弱,一个眼神就可能将我们的快乐之杯打翻摔碎,不学习怎么可以?据说,一些人为了享受快乐的性爱,已经从学习一个抱枕的褶子开始了,快乐这门学问如此博大精深,不学习怎么可以?

享受家庭生活

上文提到《南方周末》的一项调查,其中有一项细分项目跟婚姻家庭有关,调查显示“在‘事业’和‘婚姻’的互斥选择上,2/3的人选择了前者,在回答‘你认为婚外性关系存在是否合理?’时,一半人对婚外性关系持‘无所谓’或者‘合理’态度”。

这说明在中国的富人中,越有成就的人越没有机会珍视和享受家庭生活,而这正是一些人不快乐的最大症结。而据2005年中国16座城市“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家人游玩”和“亲近自然”成为人们最重要的需求主题。这项调查真正值得我们欣慰和乐观,说明更多人看到了问题的关键,而且努力尝试去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能够跟家人分享快乐的负责的人。

一些奋斗者排斥家庭生活,变成工作狂,非常不应该。我们努力工作没有错,但是一定要明白工作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更幸福更快乐地生活吗?难道只有抹杀了家庭生活,工作才有意义吗?伊璧鸠鲁说过:“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人生的终极目的无非是快乐和幸福。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得不到快乐和幸福,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再大的威信,又有何益?

哲人说:人们过分专一地投身于劳作,只会使我们赢得了世界却失去了心灵。一个过于看重工作和物质享受的人,就必须付出精神上不快乐的代价。因此,除了职业和社会生活外,我们更需要家庭生活的完善,以便获得平安和幸福的人生。而在很大程度上,美满的家庭生活,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加完美的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包括对社会有更多的回报和奉献。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依赖其他生命。你使家庭成员感到快乐和幸福,他们自然也会让你感到快乐和幸福。英国维珍财产与人寿保险公司曾经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接近四分之三的英国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非常惬意,但这种感觉主要来源于其家庭生活而不是财富和漂亮的容貌。这再次证明,家庭生活是我们快乐和幸福的源泉,是我们工作的归宿,也是见证我们生命质量的试金石。

成功者不仅会工作,也会休闲,更知道享受家庭生活。这在科学上有一定依据,美国一所大学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们从众多事例中发现,一个人在工作中是否能够获得快乐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上司的脸色,不是同事的贬褒,也不是薪水的高低,而是他对于自己家庭生活的感觉。也就是说,家庭生活幸福的人,比较容易承受工作的压力;不能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快乐、获取力量的人,在工作中也得不到长久的真正的快乐,因为他离开了家庭生活的支撑,从而变得更加脆弱和迷茫。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南方周末》的这项调查也显示,被调查者“在信仰方面,近一半认为无所谓,70%没有信仰”。可见,贫乏和扭曲的精神生活也是人们不快乐的一大原因。

一些人在精神生活上的贫穷,可以从他们多年来不读书这方面窥见一斑。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国人一年也不曾读一本书了: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2005年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每年至少读一本书”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的比例为48.7%,与全体国民总体的比例则为42.2%。

——大家都在忙,忙什么呢?忙着让自己的精神田地长出荒草,忙着去“不快乐”。

而阅读可以让我们变得强大,变得快乐;通过书籍,我们也可以跟世界建立了和谐持久的精神关系。泰戈尔说:“如果我小时侯没有听过童话故事,没有读过《一千零一夜》和《鲁滨逊漂流记》,远处的河岸和对岸辽阔的田野景色就不会如此使我感动,世界对我就不会这样富有魅力。”

德国哲学家奥伊肯认为,精神生活是个人最内在的本质。一个人要想拥有快乐,就必须赢得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活力。不管什么时代,不管遇到怎样的痛苦、忧愁和悲伤,每一个人都必须独自面对自己的上帝,靠自己终生的努力获得他的精神个性和幸福快乐。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就会让我们超越世俗的烦恼,延伸我们的生命体验。较好的办法就是喜欢阅读,而最好的办法则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人,对世界上的事物有所敬畏。

我们知道农村有许多文化不高的人却非常快乐,“卡利内奇是个极其快乐、极其温顺的人,总是低声哼着小调,无忧无虑地东看看西瞧瞧,说话带点鼻音,微笑时总眯起他那对天蓝色眼睛,还不时用手去捋捋他那稀疏的楔形胡子”(屠格涅夫《猎人笔记》),这类对快乐庄稼汉的描绘该让我们多么艳羡和神往啊!他们活着而且快乐,正是由于具有纯洁的信仰,即使钱包干瘪、生活落后,他们还要感恩于上帝,还要进行谦卑虔诚的祈祷。

当然,所谓信仰生活,并非一定要求我们皈依某一种宗教,或者信奉某一位神灵,只要我们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是想着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我们便是一个拥有信仰生活的人。譬如那些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真诚善良、保护自然的人都是具有信仰的人,他们也因此而享受到快乐。

除了拥有信仰,学会用文化关照自己的生活也会让我们成为快乐的人,因为文化可以优化生活方式、化解生活疑难、点燃生活激情、揭示生活真谛、引领生活方向,使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瑰丽和多姿多彩。

一个人富有起来也许很容易,但是要他成为有文化的人,能够用新的消费方式来丰富和拓展生活内容,却并不容易。一个农民富裕之后,在家里装上空调,却依然习惯卷起泥巴裤脚;一个换上西装革履的人在酒店里一掷千金,各种野味在餐桌堆积如山,也仅当是一种私家气派;一个人刚刚挣了些钱,转身就沉迷到舞厅、赌场当中,炫耀名牌洋货,吹嘘豪宅香车——这种没有文化支撑和涵养的生活怎能不狭隘苍白,怎能不早早烂掉?

吃喝玩乐上的刺激都很短暂,甚至是饮鸩止渴,而被优良和丰厚文化提升起来的生活则真正具有质量可言,更是可持续的。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烦恼,也不可能没有快乐,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发现快乐的眼睛,而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视力和洞察力。那些身在福中不知福、处在乐中不知乐的人,往往是被无知偏见所遮掩,被轻视傲慢所忽略。一个被文化擦亮眼睛的人就不会这样,他会发掘出生活中蕴藏的大量快乐,因为除了善于观察生活外,他还具有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创造快乐的能力,更不会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人如果不是快乐的宠儿,又有谁会这样幸运呢?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