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名字的时候一直疑问这究竟表示什么,看了电影才知道是人的名字。电影主人公叫犹大宾虚,开篇的字幕说这是关于基督的故事。我想也许没有失望,最近对基督很感兴趣。也许能有什么收获,我想。
片子很长,从2点看到6点。
介绍上说这是好莱坞历史上迄今获得11项奥斯卡奖的3部影片之一。另外两部是指环王3和泰坦尼克号。只不过由于老了一些,几乎是50年代的电影了。所以看上去没有现在这些大片爽,但不可否认,宾虚和仇人赛马场那一段确实很有水平,特别是在那个没有特技的时代。再想想那时中国电影的水平,唉,不提也罢。。。
和以前一样,主人公的名字勉强记住,其他的就完全没有印象了。只能知道人的样子,外国的名字对我来说实在太有难度。片子主要说了一个犹太贵族忍辱负重终于报仇最后皈依耶稣的故事,我想我是用最白最白的话说出来了。因为在看得过程中我一直在念叨这是一个复仇记。根据情节的设置,宾虚最后的救赎显然是必然的结局。
我一直好奇的是影片中耶稣的出现一直都是背影,没有他的脸。很奇怪,现在还没有想通。耶稣给宾虚喝水,在山上布道,背十字架,甚至最后给他定死十字架正面也是一个远镜头,看不清脸。难道这种神秘是不能被打破的?
网上说这个片子表现了基督文化与罗马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碰撞,我实在觉得拔高了。
给出他的网上介绍好了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古罗马时期。耶路撒冷新任总督的部下,护民官米撒拉凯旋回到故乡,见到了儿时好友宾虚。身为犹太人的豪门旺族,宾虚的言行在自己民族中具有一定的分量。米撒拉希望利用宾虚的影响力控制犹太人的思想,让犹太人臣服于罗马帝国的统治。但宾虚不肯出卖自己的民族和同胞,两个好友就此决裂。
新任总督带领部下巡街,宾虚的妹妹在屋顶观看时不慎将瓦片碰落砸到总督。在米撒拉的阴谋下,宾虚全家以谋反被定罪。宾虚从此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家人的消息,被卖到军舰上开始了长达3年的奴隶生活。
一次军舰遭遇海盗被击沉,宾虚救出了舰队司令官阿里士,并被阿里士收为养子一同受到了罗马大帝凯撒的接见。宾虚勇猛顽强,被阿里士培养成了竞技场上优秀的角斗士。但宾虚并没有沉醉于奢华的生活和荣誉中,在他心里没有比找到家庭的其他成员以及向米撒拉报仇更重要的事情了。
宾虚告别阿里士回到耶路撒冷,令米撒拉既惊讶又妒忌,于是向宾虚挑战战车。在比赛场上米撒拉多次暗害宾虚,最终自己却命丧车轮下。
米撒拉的死并没有缓解宾虚对罗马帝国统治的仇恨,因为他始终没有找到家人,他确信他们已经丧生。而事实上宾虚的母亲和妹妹在狱中得了麻风病,被送到了麻风谷。深爱宾虚的老管家的女儿埃斯塔最后把事实真相告诉了宾虚,宾虚找到了家人,家人却不愿走出麻风谷面对外界的鄙视。此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为世人受过,宾虚发现耶稣就是他在危机时刻的救命人。宾虚被耶稣的言行所震撼,复仇的火焰逐渐平息,内心也趋于平静。而宾虚家人的麻风病也在此刻奇迹般的康复了。
再来看一看评价
看了宾虚我非常地震惊 1958年的时候诞生了这样的一部史诗杰作
不得不让现在的电影同行们哑口无言 什么是史诗气质呢?
在雅典人站在诗歌朗诵比赛的石柱下时 他们的诗就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现在提到的“史诗气质”下了定义 那些始终格律一致的长诗 那些时间跨度超过一个“太阳日”的长诗被称为具有了这样的气质 而且史诗必须具有某种时间的穿透力 就像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说:
“诗人的任务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 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宾虚》正是这样的作品
宾虚代表了我们自己 在疯狂的世界沉沦 仇恨所有的伤害自己的人
正如宾虚的未婚妻所说:我明白暴力只能带来更多的暴力 仇恨只能带来更多的仇恨
我们的世界 我们人类的历史 又有哪一件事情不能够证明“爱比恨更有力量呢?”
在《爱弥儿》中 卢梭为了驳斥那些悲观的怀疑论者他说:“他们做的太过份了 良心的作用并不是判断 而是感觉 即使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来自外界 但是衡量这一切的情感却存在于我们本身” 卢梭认为人的情感道德是先于感觉和记忆而首先深藏在自身之中的
在《宾虚》里面我们正是在观看人的天生情感良心的渐渐复苏
《宾虚》为我们探讨了这样一个和它的历史背景同样宏大的思想命题 以至于我们在看了影片三分之二以后才发现 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影片的核心是自我救赎
它在讲述一个善良高尚的人是怎么样被现实的苦难畸变成为一个“恶”人
而在“自我牺牲”面前找寻到自己身上自然的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和爱之美德的
如何去表现一个关于宏大高尚的历史的诗的情境呢?威廉-惠勒在这方面显然是非常成功的
他在影片节奏上始终控制的很好 我们讲一个英雄的故事时 必须要明白英雄本身是不朽的
那里面的人物必须是高于现实的再现 是拥有我们今天的人们所缺乏的品质的人物
即使是那些影片里面的小人物和反面角色 都应该带着某些神圣的光辉 比如梅瑟拉虽然有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罗马式强权 但是也同样具有勇敢 坚强 理性的优良品质
还有 惠勒在连接一个转折点与转折点的时候 多用那种移动的从上往下移动的镜头
舒缓的带着某种神性的温和缓缓而来 或者让几个人物平衡的站在镜头中
面带安宁的注视远方 我们还可以发现在电影中大特写很少 人物与镜头之间的距离不是那种近乎渺小的远 也不是现实主义风格里常见的无限贴近的“纪录” 人物们处在一种中间距离上 这种距离具有了真正的神性 神不会那么远的观看人类 因为上帝就在我们中间
但是上帝也不会和你那样的亲近 就像电影中耶稣出场的几场都没有在镜头前露面一样
这是一部悲剧史诗 即使当影片结尾主人公的母亲和妹妹恢复了健康重新拥有了明天
但是我们从最后一个镜头看出一切还将会发生 宾虚的故事只是一个先验的结局
远处的十字架 近处一位牧人带领羊群缓慢走过荧幕
“诗人的任务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 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这个故事里面的事情任何时候都在发生着 看看我们左右
又有多少个宾虚又有多少个梅瑟拉? 史诗不能将人物绝对的符号化象征化
而是要站在历史的情境里面去描述深藏在历史表面之下的永恒 他们必须有血有肉的在罪恶和高尚之间挣扎 “命运”是一部史诗所必须具有的因素 在这部电影里面从那么多人物的小命运里面 最终派生出来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迷失与救赎之间的反复
宏大的场面 精致仔细的美工 构图天衣无缝 音乐恰到好处 演员精湛的表演
这一切成就了这部可以被成为伟大的影片 所有的因素缺一不可 但是思想是永不离席的主角 所有的艺术都是在围绕这个主题旋转组合 一旦一部作品在思想层面上立不起来
其实在美轮美奂 也仅仅是古希腊时期被称为“诗匠”那样的人 而不是什么艺术家了
今天的许多所谓的史诗影片 究竟是些什么呢?希望能再看到这样的电影 《宾虚》一部历史的长篇叙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