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一条鱼,一条对我微笑的鱼回家。我对她说话,她摇一摇尾巴,对我微笑。 |
初见这题目时对此文并无好感,这句子让人想起备受冷落凄凉淡定却欲求不满的女人,并没有要读一读的想法。后来看大概是作者一篇解说如何渲染氛围的文字,提到此文,才隐约知道是写康熙、纳兰容若和一女子之间的爱恨纠葛。见作者引经据典,饮食起居描写极为细腻,又道康熙的爱好书墨等等皆有可考,便来了兴致,找到那文收藏起来准备瞧瞧。
却是看过开头那大篇的红楼味道便觉得别扭,几次三番的撂下不看了。昨晚心血来潮,略略扫了眼前几章,不想兴致突起,一口气竟看到了46章,读来是淡淡的味道,极细腻,然而极淡,仿佛脚边开满的一簇簇的小花,印象却是充满了脑海。康熙的执字,藏帕,赐玉班指,送松鼠,读来都是淡淡的情谊,让人觉得这感情不够浓烈,甚至谈不上是爱。然而转念一想,也便了然——这正是康熙的感觉啊。一个睿智的,理智的封建帝王所展现的真实情感,不就应是如此才觉得有些许真实感么?反倒是那些动不动就死去活来不爱江山只爱美人的到有些幼稚可笑。 然而读到小玄子听闻琳琅小产时匆忙赶回的态势,由于前文淡淡的铺垫,便忽觉作为一名帝王他已用情极深。接连读下,已至“幼时读过那样多的诗词,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这一生还这样漫长,可是已经结束了。”时,只觉得满心惆怅,却意犹未尽。一看晋江上标着未完结,便满以为还有下文,谁想今日细细一搜,那已是结局。果然是意犹未尽的结局啊,正如肖邦的夜曲——结束在还未来得及哭泣的地方,结束在你尚未意识到结束的地方。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一语成谶。当初小玄子送琳琅这玉佩时正是情浓,便觉不祥,预感结局兴许如此如此。 惋惜是有的,向来看爱温馨的结局。然而这个故事倘若温馨,也许便不够有真实感了。康熙是英主,即使心里有过那么一个人,前车之鉴,也不会走顺治的老路。——满心疼痛的撂下,才显出他的勇气和坚强。 躺在床上时却是暗暗为琳琅伤心,她兴许是那种变态的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兴许是封建君主制的牺牲品。她太过玲珑乖巧,聪明却不够睿智,痴情而不够积极,最后只是在佛性里寻求一种淡然的逃避:“心字已成灰。”现代女性的那种努力争取自己幸福的豪情,她是没有的。不过这也正符合了她满腹诗书的形象,更符合那种时代才气四溢的女性气质。她正是那种有着深刻时代烙印的聪明而单纯的女子。 容若在文中地位很低,就快接近路人甲。除了他的满腹才华情深似海,每章引用的他的词作,他的作用无非就是男难——也只是小玄子和琳琅之间所有怀疑和不幸的催化剂。而顺治和董鄂氏的前车之鉴,孝庄的担忧,康熙作为一个帝王的所有责任心和欲望,才是葬送这段幸福的罪魁祸首。再次为纳兰的地位叹息一声。 引一首纳兰词作罢: 《于中好》
|
![]() 人间所事堪惆怅........好惆怅啊........鸽子偶今天上了5节RP的数学课我为什么要活着啊TAT 报安,鸽子好,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