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情势喜人,从上世界90年代到现在,国有企业的总资产翻了好几倍。截止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国有企业占了42家。
然而,我们在看到国企取得的成绩时,也应看到他们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甚至是较为严重的问题。一个突出的事实是,国企垄断之外,利润下滑已开始成为它们的“新魔咒”。今年8月15日,在财政部发布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今年前7个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 入232874.4亿元,同比增长10.4%,但是,在营收增长的同时,累计实现的利润总额却在不断下降,前7个月12000亿元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3.2%,其中7月环比下降11.6%。
在此背景下,2012年8月,《中国新闻周刊》杂志发起了一项名为“国企发展问题调查”的网络调查。调查显示,效率问题、垄断问题、沟通问题、创新问题、收入问题等成为网友对国企发展的最大诟病。
虽然这个网络调查并不一定全面、客观,甚至有些偏颇,但体制内对于国企垄断、不公与低效的指责声音并不低。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认为,目前中国的高储蓄率并非来自居民个人,很大程度 上来自企业,特别是垄断型国有企业。国家应该通过征税、分红等形式让全社会都分享到垄断型国企的高额赢利。
从决策层到民间都有强烈的诉求,即独享社会资源的国企应该通过税收、红利等形式还利于民。但这样做的可能微乎其微。国有企业之所以这样做,显然是想继续享受垄断的好处。因为这种垄断主要表现为限制竞争,延缓产业技术升级,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干扰市场竞争秩序等方面。这是中国无法产生世界 顶尖企业原因,“大而不强”成为国企的“长期之痛”。
例如中国制造业已经取得3个“世界之最”——第一生产国、第一消费国和第一出口国,但至今尚未有一个能像“苹果”这样在全球“执世界信息产业之牛耳”;更没一个能像“阿赛洛—米塔 尔”这样在全球钢铁业称霸的企业。关键在于,国企没有正确把握自身优势和不足,以超越国界的战略思维获取整合全球资源,未能实现自我超越。
回头看,中国经济能高速发展,得益于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在促进国有经济发展,允许民营经济广泛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下,中国GDP创下了连续12年超过10%以上,最高达到14.2%的高增 长率。但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制约,2011年GDP的增长率已降至9.2%,预计今年只有7.5%%左右。在此情况下,政府决策层仍指望国企保持和带动中国经济较快 增长已不现实。
总而言之,把中国经济发展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国有企业是不明智的,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扶植一些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使之与国有企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国经济健康的发展。
bubble necklace Feather hair accessory 聚维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