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明金维
当前国际社会有关货币和汇率政策的争论日渐增多,“货币战争”的说法甚嚣尘上。一些人担心,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是1985年美国“逼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推动日元大幅升值之后发动的又一场“货币战争”。
在“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问题。最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一蹶不振,由此迎来了“失去的十年”。“血淋淋”的历史教训让不少人对25年后美国再次压迫人民币升值心存疑虑,并担心中国有可能重蹈日本覆辙。
“广场协议”到底是怎么回事?“广场协议”对解决美日贸易不平衡有效果吗?中国版“广场协议”是否会重现?“广场协议”是否真是导致日本泡沫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看来,25年后的今天,重读“广场协议”大有必要。
上世纪80年代初,世界经济也曾面临“不平衡”问题,当时美国出现贸易逆差,日本和德国则出现顺差。为了纠正这一局面,当时的主要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协商,最终在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的代表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签署了一个协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美元相对日元、德国马克等货币实现有序贬值,以此解决所谓美元币值高估和美国经常项目失衡问题。据统计,自1985年到1987年,在西方发达国家联合干预下,美元对日元、德国马克、英镑和瑞士法郎分别贬值52.5%、50.3%、40.1%、52.6%。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1987年上述五国的代表再度在法国罗浮宫聚会,反思“广场协议”实行以来的得失,最终发现由于美国和日本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日元大幅升值并未令美国对日本出口大量增加,美日贸易不平衡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五国最后签署了“卢浮宫协议”,不再要求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升值。
换句话说,“广场协议”并未解决美国贸易逆差问题。25年后的今天,美国部分选民和政客正在重复他们父辈所做的事情:把人民币当作“靶子”,希望通过压迫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贸易逆差、高失业率等美国国内经济问题。但正如“广场协议”结果所显示的那样,美国的贸易逆差有着结构性原因,美国的国内经济问题有着深层次原因,绝对不是单纯依靠压迫对美顺差国大幅提高本币币值就可以解决的。
不过,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的理由站不住脚不等于中国就不应该让人民币升值。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中国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必由之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经常项目保持顺差,且当前经济复苏势头远远好于美国,从市场角度讲,人民币升值有其内在压力。同时,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降低对出口的依赖,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都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因此,当前中国的最佳选择既不是像美国预期的那样让人民币在短期内大幅升值,也不是无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一味反对人民币升值。重要的是把握好人民币汇改的力度和节奏,同时加强对国际“热钱”风险的监控,结合国内宏观经济形势,采取稳健的、可控的做法。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版的“广场协议”根本不可能重演。
那么,人民币升值有没有可能导致中国重蹈日本覆辙、出现泡沫经济并陷入“失去的十年”呢?从日本的经验看,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仔细分析日本泡沫经济出现的原因不难看到,“广场协议”和日元升值只是众多因素之一,日本政府关键时刻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对资产泡沫监控不力、银行业内在的痼疾,才是日本经济在“广场协议”签署之后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10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加息,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与日本政府当年完全不同的政策。在处理好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这两大问题的基础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市场化,不一定必然导致中国重蹈日本覆辙。
|